本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密货币给税法和执法带来的重大问题,并警告说这些问题可能会变得更糟。
问题的核心在于监管机构应如何对加密货币资产进行分类。现在,不同的监管机构和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加密货币进行分类,所有这些都基于各种不同的定义声称对加密货币资产和公司拥有管辖权。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起诉 Coinbase 和 Binance,声称他们是未经许可的交易所。与此同时,美国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还起诉币安在没有适当许可的情况下向美国用户提供商品衍生品交易服务。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和司法管辖区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新加坡将加密货币归类为数字支付代币,系统地研究和应用与传统金融不同的对加密货币行业有意义的规则和原则。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还触及了加密货币更基本的问题——他们称之为加密货币和加密货币交易的“假名”。
根据他们的博客,“交易使用的公共地址很难与个人或公司联系起来。这可以使逃税变得更容易。因此,实施是税务机关的核心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指出,监管机构一直在制定法规,以确保集中式加密货币交易所遵守“了解你的客户”法规,这将使追踪钱包身份和加密货币所有权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他们也认识到,这种监管可能只会促使加密货币持有者使用需要纳税的地方之外的交易所,或者加密货币持有者会简单地转向使用没有中心化机构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监控此类交易。
尽管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完全反对区块链。
相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早些时候对这项技术表示赞赏,称该技术有潜力改善支付,特别是跨境支付,并有助于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根据一个今年 2 月 23 日发布的博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代币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强调使用 CBDC 提供支付流动性的可能性。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加密货币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匿名行为感到不满,认为这破坏了金融诚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组织——今年早些时候通过的欧盟加密资产市场(MiCA)立法也将根据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旅行规则,强制所有涉及欧洲客户的交易识别和验证客户的身份法规。
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匿名?
显然,监管机构和加密货币爱好者之间对于匿名的性质和目的存在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
加密货币行业的许多人认为,匿名可以保护个人隐私,而监管机构则反驳说,为了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匿名是一个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方都没有错。监管机构是对的,匿名使得追踪犯罪分子变得更加困难,并使消费者的空间更加安全,因为任何调查都会因缺乏信息而受阻。
与此同时,隐私是许多人转向加密货币进行交易的关键原因之一,即使他们可能只是出于法律原因使用它。
考虑到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强烈感受,在原则问题上不太可能有任何妥协——而这只会让双方都感到沮丧。
事实上,这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领域的新兴发展中可以明显看出。
许多中央银行正在开发 CBDC,并打击加密货币活动,特别是那些对加密货币仅视为犯罪活动幌子的央行。
与此同时,加密货币世界还成功开发了新的基础设施,例如可用于故意混淆纸质记录的加密货币混合器。
如果没有就区块链技术的用途达成共识,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隐私支持者和反对者将继续开发适合自己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区块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