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被一条推文给拽到了美国。主角是埃隆·马斯克,这个星球上最不缺钱、也最不缺新闻的男人,又整了个大活,宣布成立一个叫"美国党"(America Party)的政党。他想干嘛?他能干成吗?这背后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权力游戏?这事儿值得好好扒一扒。
一、导火索:一场"效率狂魔"与"花钱大王"的决裂
2024年,埃隆·马斯克还是特朗普最耀眼的“金主爸爸”和盟友。他通过自己的政治行动委员会,豪掷超过2.5亿美元,为特朗普的胜选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回报,这位崇尚效率、厌恶浪费的“工程师”,被特朗普任命为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的掌门人,准备大展拳脚,为臃肿的联邦政府“刮骨疗毒”。
这场政治蜜月短暂得像一场幻觉。2025年中期,特朗普力推的标志性法案——“大美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成了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马斯克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美丽”法案,而是一场“疯狂”的、充斥着“浪费与贪腐”的财政灾难,它不仅会引爆美国的债务炸弹,还顺手砍掉了对他特斯拉业务至关重要的电动汽车补贴。
一场公开的战争爆发了。马斯克在X平台上火力全开,炮轰法案,直指白宫。特朗普则以他一贯的风格猛烈回击,威胁要审查马斯克的政府合同,甚至用“滚回老家”来羞辱这位南非出生的亿万富翁。当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用“爱泼斯坦”的黑料来暗示特朗普时,这场争斗就已经从政策分歧,彻底滑向了不留情面的人身攻击。
这位曾经的特朗普盟友,在感到被“背叛”后,选择了最极端、也最马斯克的方式——自立山头,另起炉灶。
二、美国党想要修复系统的哪个问题?
美国党并非简单的“反特朗普”泄愤工具,它试图构建一个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纲领。
马斯克认为,美国政治这个老旧的"操作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党制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互相勾结、共同分赃的"一体党"(Uniparty)。它们表面上吵得不可开交,实际上都在服务于背后的利益集团,比赛着掏空国库。美国党要为所有美国人创造超越红色和蓝色的更光明的未来,这是一场深青色运动(Teal,一种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颜色,常被翻译为深青色或蓝绿色)。

深青色的logo
theamericaparty.org
它的核心可以概括为:
经济内核:老派共和党的节俭 + 硅谷的创新
这是基础。核心任务就是削减政府开支、平衡预算,停止无休止的印钱。同时,它又不是单纯的守财奴,而是主张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投资AI、太空探索等高科技领域,并且热烈欢迎全球技术人才移民。
这套打法,对那些既希望政府"别乱花钱",又相信"科技改变世界"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社会外壳:自由意志主义的宽容
在文化议题上,它试图扮演一个"成年人"。它既反感民主党左派的"政治正确"和"取消文化",也对共和党右派在堕胎、LGBT等问题上的宗教保守主义不感兴趣。它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不伤害别人,个人的事政府少管。
目标用户画像
这套"代码"瞄准的,是美国政治中最庞大、也最失落的一个群体——中间派。盖洛普民调显示,高达58%的美国人认为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第三方政党,这背后是巨大的民意基础。而早期针对美国党的民调也验证了这一点,有40%的受访者表示"可能支持",这是一个极高的数字,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新党派的初始盘。
三、美国党的"八大支柱":马斯克的造反蓝图
根据美国党官网(theamericaparty.org),马斯克喊出了"平衡预算,赋能未来"的口号,还列了八个"关键支柱"(Key Pillars)。这八条不光是政策清单,更是他对美国政治系统的"手术刀"。
公平经济(Fair Economy) - 美国党想让经济"对普通人公平点",主打智能增长、扶持小企业,还有税收改革,奖励干活的而不是光靠财富躺赢的。
平衡预算(Balanced Budget) - 这可是马斯克的"效率狂魔"本色。官网说要搞"负责任的财政政策",确保开支可持续,投资有回报。
安全国家(Secure Nation) - 美国党不搞全球警察那一套,主张"战略自立"和"选择性结盟",用现代化国防保护美国。这跟马斯克的"精简"哲学一脉相承:与其花大钱养一堆海外基地,不如把钱投到无人机、AI军备上。
创新经济(Innovation Economy) - 这绝对是马斯克的"主场"。官网喊话要"砍掉繁文缛节",扶持创业,砸钱搞AI、机器人和太空技术,让美国永远当"科技老大"。
未来社会(Future-Ready Society) - 这块有点"黑科技"味儿。美国党想搞"基于能力的移民"(拉全球顶尖人才),推STEM教育(培养科技 geek),还提了个大胆的点子:为AI取代工作做准备,试点"全民基本收入"(UBI)。
自由表达(Free Expression) - 美国党要搞个"数字权利法案",保护算法公开、用户隐私和激烈争论,简直是X平台的"政治宣言"。马斯克一直骂传统媒体是"过滤器",想让X成为"真相放大器"。这点对反感"政治正确"的选民是强心针,但也可能让美国党被扣上"纵容极端言论"的帽子。
充沛能源(Abundant Energy) - 提出"收入中性的碳税"、下一代核能和市场驱动的清洁技术,反对无底洞的补贴。这跟马斯克的特斯拉"绿色帝国"高度一致。
太空前沿(Space Frontier) - 这简直是马斯克的"终极梦想"。美国党要投资火箭技术、月球物流和火星研发,开发太空采矿和轨道工业。
这八大支柱,乍看是政策清单,细扒却是马斯克的"造反宣言"。他想用硅谷的逻辑——效率、创新、去中心化——重写美国政治的"操作系统"。
四、马斯克的"外挂":他凭什么敢挑战百年系统?
历史上,挑战两党制的"勇士"尸骨累累。马斯克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成?因为他手握几个堪称"外挂"的资源,是历史上的前辈们想都不敢想的。
"无限金钱"外挂
马斯克身家超过4000亿美金。这意味着什么?美国政治,尤其是法律战,本质上是烧钱游戏。两党会用尽一切法律手段阻止你把候选人名字印上选票。
马斯克可以组建一个由全美顶尖律师组成的"律师天团"。他在2024年为了帮特朗普就花了2.5亿美元,这点钱对他来说,可能还不如一次SpaceX火箭发射失败的损失大。
"舆论控制"外挂
X平台就是他的私人帝国。这是一个拥有2200万粉丝的、可以24小时无间断广播的"宣传部"。
他可以在这里定义叙事,把两党的攻击描绘成"旧势力的最后挣扎";可以瞬间动员,让上百万粉丝参与投票,营造"人民的选择"的氛围;还可以绕开所有传统媒体,直接与选民对话。这种能力,是绝对的权力。
"科技偶像"外挂
在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主导的政治舞台上,马斯克这个谈论着火星和未来的科技偶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新希望"。
虽然他的全美净好感度是-18,非常拉胯,但他在特定人群中拥有近乎"邪教般"的忠诚度。调查显示他在共和党选民中的支持率仍有62%。这意味着他有能力直接从共和党那里"抽血",建立自己的初始根据地。而另一份民调显示,18-34岁的选民中,有47%对美国党持正面看法,这也是个危险的信号——对两党来说。
五、系统的"防火墙"
即便开了这么多外挂,马斯克要挑战的,依然是一个经过150年优化的、拥有超强"防火墙"的系统。这堵墙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道墙:法律迷宫(选票准入)
这是最现实的障碍。仅靠金钱和名气?远远不够。
选票准入的门槛令人咋舌:要让美国党候选人在加州获得参选资格,需征集110万个有效签名;德州需要11.3万;纽约州则必须在短短6周内征集4.5万个,且覆盖至少一半的国会选区。每一个签名都必须完美无瑕,否则立刻被两党派出的"法律民工"无情否决。
这种为了让第三党候选人进入选票的繁琐、耗时且代价高昂的基层工作,就算是马斯克也难以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完成全国布局。美国的选举制度对新政党设下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法律障碍赛,复杂到令人绝望——这正是两党体系得以长期稳固的关键机制之一。
第二道墙:选民心魔("搅局者"诅咒)与杜瓦杰定律
这是一道心理上的墙。美国的"赢者通吃"选举制度,催生了政治学里著名的"杜瓦杰定律"——选民为了不浪费选票,会自发地放弃第三选择,把票投给那个"不那么烂"的二选一。
历史上最惨痛的例子就是1912年的西奥多·罗斯福。这位极富盛名的前总统,带领他的"进步党"拿下了高达27%的普选票和88张选举人票,战绩彪炳,甚至超过了在任的共和党总统。
结果呢?他成功地分裂了共和党的票仓,把民主党的威尔逊送上了总统宝座。他的努力,恰恰促成了他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个"罗斯福困境",将是美国党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三道墙:创始人自身的"系统漏洞"
马斯克本人是美国党最大的双刃剑——既是强大资产,也是致命软肋。这种矛盾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宪法限制:作为南非出生的归化公民,马斯克永远无法参选美国总统。这不仅剥夺了他争取最高权力的可能,更关键的是——任何支持美国党的选民都知道,他们追随的领袖无法成为最终的决策者。这种"不能亲自上场"的局限,从根本上削弱了运动的终极目标和凝聚力。
其次是商业脆弱性:马斯克的商业帝国依赖大量政府合同,这使他极易受到政治报复。特朗普已经公开威胁要审查SpaceX的政府合同,这种经济胁迫足以让任何理性的商人望而却步。如果马斯克被迫在"保企业"和"建政党"之间做选择,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最后是个性风险:马斯克的即兴式沟通风格——在商业和科技领域被视为真诚和创新的标志——在政治舞台上可能是灾难性的。他那无滤镜、时常极端的言论,恰恰会吓跑美国党最需要争取的温和中间派选民。政治需要精确计算的言辞,而不是马斯克式的"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三重弱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马斯克必须保持足够的前沿性才能区别于传统政客,但又不能太过激进以免失去广泛支持;他需要保持自己的商业帝国以提供资金和影响力,却又面临着这些资产被政治对手用来要挟的风险。
六、科技与政治的"新玩法":猜猜美国党会怎么"作弊"?
这些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可能激发马斯克的创新思维——毕竟,他可不是传统政客,而是一位习惯于打破常规的"硅谷怪才"。美国党要是想打翻身仗,估计会玩出点新花样。
AI驱动的选民"微瞄准"
传统竞选靠的是地毯式轰炸,电视广告、街头传单,见人就发。马斯克不玩这套老掉牙的招数。
他的X平台每天产生海量用户数据,记录着你点赞了啥、转发了啥、甚至看了啥。这些数据喂给AI后,能生成超级精准的选民画像。
比如,俄亥俄州某个小镇的选民可能特别关心就业,AI就能自动推送"美国党将聚焦投资创造岗位"的广告;加州的中产可能更在乎环保,AI就改推"支持核聚变,零碳未来"的口号。
这种"千人千面"的宣传,效率比传统竞选高几百倍。2024年,America PAC就用类似技术帮特朗普在宾州拉票,效果好到让民主党直呼"作弊"。不过,AI这把双刃剑也有雷区。马斯克的"科技造反"可能会撞上伦理和法律的红线。2024年,X上的Grok就因为传播"哈里斯无法当总统候选人"的假消息,被五州选举官员联名要求整改。美国党要是大规模用AI,估计会引来国会和联邦选举委员会(FEC)的重拳监管。
Meme战争
马斯克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懂Meme(模因)力量的人。
文化武器: 传统政治依赖于严肃的辩论和理性的说服。而Meme是一种文化武器,它绕过你的理性大脑,直接攻击你的情感和直觉。当马斯克用一条蛇的emoji代表"单一党"(Uniparty)时,他瞬间将复杂的政治批判转化为一个人人能懂的视觉符号,比千言万语更有冲击力。
信息茧房的穿透器: 传统广告很难进入那些政治立场坚定的“信息茧房”。但Meme可以。你可能永远不会点开对立阵营的宣传,但当朋友转发一个"笑死人"的政治梗时,美国党的信息就已悄然潜入你的信息圈。
群体认同的“黑话”: 特定的梗图就像政治部落的"暗号"。当支持者们都在用"DOGE狗狗"表情讨论政府效率时,一种"我们是自己人"的强大认同感就此形成——这种凝聚力是传统政党做梦都想要的。
美国党的竞选,很可能会是一场“Meme战争”,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解构传统政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七、2026年目标与历史的镜子
马斯克为2026年中期选举设定了一个相对务实的目标:赢得2-3个参议院席位和8-10个众议院席位。他引用古希腊将军伊巴密浓达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点上突破。
可能的突破口包括:
缅因州和阿拉斯加:这两个州采用排序选择投票制,第三党候选人不用担心成为搅局者。
北卡罗来纳:如果共和党提名极端候选人,温和派可能会考虑第三选择。
现任议员倒戈:一些对本党不满的温和派议员可能会以美国党名义参选。
历史告诉我们,美国第三党很少能长期存活。西奥多·罗斯福1912年的进步党获得了27%的选票,但四年后就消失了。罗斯·佩罗1992年获得19%的选票,他的改革党也没能持续。
但第三党可以改变政治议程。佩罗让平衡预算成为90年代的核心议题,最终两党都采纳了这一主张。如果美国党能让政府效率、太空开发、AI准备等议题成为主流话题,即使没有赢得选举,马斯克也可以宣称胜利。
八、未来的三种剧本
综合来看,这场"马斯克造反记",最可能导向以下三种结局:
乐观剧本:成为"关键少数"
美国党放弃全面开战,将所有资源聚焦在几个关键选区,创造奇迹,拿下1-2个参议院席位。一旦成功,它将成为国会的"关键少数"(Kingmaker),拥有左右法案通过的巨大权力。这将是自1910年代"进步党"以来,第三方在美国国会最辉煌的时刻。
现实剧本:成功的"搅局者"
这是最可能发生的。美国党没能赢得席位,但在几个关键州吸走了5-10%的共和党选票,导致共和党败选。“痛苦”是变革的唯一动力。为了在下一次选举中赢回这部分选民,共和党将被迫"吸收"美国党的议程。政治学者提出的"十年吸收理论"(Decade Absorption)认为,这正是第三方运动在美国最常见的"成功"方式——它像一只蜜蜂,蜇了人之后自己死掉,但它注入的"毒素"却改变了被蜇者的行为。
悲观剧本:历史的注脚
美国党在法律和舆论战中双双受挫,最终得票率惨淡,徘徊在1-3%。它将沦为和现在的"自由意志党"一样的边缘存在(该党候选人历史最高得票率仅为3.3%)。马斯克在烧掉几十亿美金后,发现政治这潭水远比他想象的要深,最终失去耐心,回归他的商业帝国。而"美国党"则成为历史教科书里,关于"一个亿万富翁如何挑战政治体制并失败"的又一个案例。
结语:一场对"系统"的压力测试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马斯克和他的“美国党”,都构成了对美国政治体系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它提出的问题,远比“谁输谁赢”更为深刻 :在一个财富、媒体与科技高度集于一身的时代,一个“超级个体”颠覆系统的力量边界究竟在哪里?而一个被广泛视为僵化腐朽的百年政治体系,其抵御和吸收外部冲击的韧性又有多强?
这不仅仅是马斯克一个人的战争,其背后,是无数对政治现状感到疏离和厌倦的美国选民 。美国党或许不会成功,但它更像投入一潭深水中的巨石。即便无法改变潭水的归属,也足以搅动最底层的沉渣,让那些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它激起的涟漪,无论大小,都将长久回荡。